注册 我的社团

全部社团 > 电影> 帖子

上海电影节 | 国产科幻电影成票房主力,但好编剧稀缺

财经通
4272 0 0
发表于:06月19日 12:43 [ 只看楼主]

  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三天,围绕“科幻”和“工业化”展开的两场金爵论坛上,《流浪地球》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猫眼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的票房为249亿元,同比下跌6.35%,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但在大盘数字不乐观的情况下,《流浪地球》票房突破46亿元。

《流浪地球》的高票房同时证明科幻电影拥有比青春、悬疑、喜剧类型更高的天花板。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判断,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关键节点。根据预测,2019年中国含科幻标签电影的票房,将首次超过进口科幻电影在中国的票房,预计全年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占比将达到61.6%。

作为《流浪地球》之后的首部硬科幻电影,滕华涛执导的《上海堡垒》定档8月9日。《拓星者》、《明日战记》等科幻电影已经发布相关预告。根据日前腾讯影业、北京文化等多家影业公司在上影节期间发布的片单,《749局》、《被光抓走的人》等带有科幻标签的项目正在推进当中。

推动本土技术公司

1904年,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诞生,人类对地外世界的想象成为大银幕上的经典主题;作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2001太空漫游》里的超前理念与前沿技术,直到今天仍然无法超越。科幻电影往往代表着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挑战着技术的边界和想象力的极限,每一个高预算科幻电影项目,都意味着高程度的工业化协作和资源项目管理能力,在它们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和障碍。

许多人因为爱好科幻电影而进入这一领域,但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变成画面的过程,充满艰辛。由于科幻电影在中国目前处于早期艰难探索阶段,一部科幻电影从前期筹备到完片公映,往往长达五年甚至更久。

滕华涛作为都市爱情片导演为观众所知,他执导的《失恋33天》和《蜗居》等影视作品曾风靡一时。由他编剧并执导的《上海堡垒》以上海为背景,讲述地球与外太空之间展开的末世战争。

在提及参与科幻电影创作的动机时,滕华涛表示,2013年前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持续走高,低成本的喜剧和低成本的爱情片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他们期待更高制作水平、高质量的工业化电影作品。

滕华涛认为,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最痛苦的阶段还是起步的前三年:“科幻电影怎样从剧本变成画面,我们没有经验,看再多电影也没有用,只能从零开始摸索,一点点学习。”

《上海堡垒》的特效部分与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多国团队合作,影片特效管理由中国团队主导,同时管理七个国家十几个团队,他们熟悉各个国家后期特效的工作流程,在今后有望推动建立本土的创作体系。“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孵化和带动一批中国本土的技术公司。”滕华涛说。

在他看来,科幻电影的技术实践,尤其是特效层面,中国本土整体的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套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如何推动体系不断成熟,是本土科幻电影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的方向。

亟待完善的工业体系

未来,无论是科幻电影抑或是其他高成本大片制作,都需要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凡影咨询合伙人李湛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由院线密集的覆盖带来快速增长红利期已经正式结束,下一个深耕细作红利期刚刚开始,这样的背景下,只有依靠专业经济化的工业体系才能抓住机会,吸引更多观众。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认为,工业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建立行业标准。“标准化能够促进行业建立广泛的认同,留存经验和技术,减少不确定性,提高行业效率。”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和《拓星者》导演张小北在谈到标准化时提到剧本格式的问题,诸如此类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实际上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郭帆说,剧本格式标准化能够让纸上文字变成数据,实现剧本的数据化,进而形成剧本大数据库:“剧本格式是工业化标准中的砖石,没有它就无法砌砖成墙,这是基础。”

中国电影工业体系需要在各个环节完善,在科幻类型项目上尤其缺乏生产经验,只有不断积累经验,留存经验,才能够在未来持续稳定地输出科幻电影。编剧兼导演张小北认为,当下最迫切的核心问题在剧本开发环节,“一切的困难都是从剧本开始,有了剧本之后才能够谈到后面的问题。”

目前国内优秀的科幻编剧非常稀缺,张小北告诉第一财经:“好的编剧,不但需要娴熟的编剧技巧、足够的阅片量,还需要广泛阅读科幻小说和科幻类书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通识以及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还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环境。”

然而,编剧岗位在电影工业中常常被忽视,张小北呼吁投资方和制片公司未来做科幻项目开发时更注重编剧的价值。科幻作家陈楸帆指出,好莱坞编剧费用大概占到整体制作成本的3%,但在中国,编剧费用占比大概是0.5%~0.8%。“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如果这样的状况能够改善,对于原创或者提供故事的人来说,会是强大的激励。”

科幻类型本土化

《流浪地球》之后,郭帆及其团队进行了调研和复盘工作,他们得出结论,好的故事意味着强烈共情和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我们的弱项是工业化,最大的优势是文化。”

《哥斯拉》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为《流浪地球》呈现的视效所惊艳,同时也被其中传递的中国人的情感所打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创意总监保罗·J.富兰克林表示,《流浪地球》和西方电影很不一样,但同样好看,激动人心。“《流浪地球》使用普世的语言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它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宇宙观。”他认为,中国科幻走出国门并没有失去中国特色,并且充满前景。

与本土观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令中国观众认可的角色,树立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科幻电影类型是好莱坞发明的,中国会经历一段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先学会科幻电影的叙事模式,再考虑如何与中国文化和特色结合起来,最后找到一个符合大众共识的科幻原型故事,它能够针对中国人的文化特点与中国人的情感方式起作用。”张小北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其中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创作,通过越来越多的作品和观众交流,得到反馈后,才能够逐渐形成市场契约,也就是类型化。“只要到了那一阶段,科幻类型才能够真正在中国实现本土化。”

但对于那些有志于进入科幻电影领域参与创作的年轻人而言,现实是艰难而残酷的。滕华涛说,自己作为成熟导演在投入科幻领域的时候,需要调转方向破除原来熟悉的方式,对于刚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导演而言,科幻电影投资巨大,技术层面要求高,需要花很多钱和时间。他觉得,对于年轻从业者而言,如果对科幻有兴趣,可以先从具体的工作入手,慢慢深入这一领域。

在保罗和罗兰这两位科幻电影资深导演看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今天学习软件和工具变得容易,关键是实践,不可能一伸手就摘到星星。”作为年轻导演,需要知道局限在哪里,即便有巨大预算,也必须要用有限的资源来做电影。“时间永远不够,钱永远都不够,我们必须要务实,看在有限的资源里面能做些什么。”

  • 点赞  0
  • 收藏
  • 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二维码

  • 分享

全部回复 (0) 倒向排序